竹溪人自古是有生活情調的。家裏來了客人,圍坐在火塘周邊,喝茶,聊天,燒烤,吊罐裏飄出陣陣肉香,這樣的生活場景一般會持續到深夜。
在我少年時期的記憶中,竹溪人居住於秦巴山區腹地,房屋多屬土木結構,一般選擇在柴方水便的地方。每户都有一個火塘,柴火抵禦嚴寒;每個火塘上方都掛各種肉類,熏製臘肉便於保存;每個火塘都有一個吊罐,燒水烹飪維持生活;每個火塘裏面都是滾燙的小灰,烤洋芋、紅薯、苞谷坨……
如今遊走竹溪山鄉,土牆泥瓦房屋已難見蹤跡,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洋房,曾經司空見慣的生活器具己成古物。一位知我愛好的朋友從竹溪南山淘得一副吊罐送給我,讓我好不動容,一為朋友間的情誼動容,二為這已是幾十年不曾見過的衣缽動容。
吊罐又叫鼎罐,是一種類似圓錐體狀的炊具,由罐體、罐蓋和罐架三部分組成,可能是“鼎”、“釜”的共同後代。估計最早是陶製,後為銅製和石制,最後是生鐵的。吊罐在中國的分佈曾經還是很廣的,每個地區吊罐的形狀及大小又有所區別,我所熟悉的是秦巴山區的那種吊罐。
竹溪與陝西接壤,生活習俗相通相融,秦巴地區使用吊罐的歷史很是悠久。據陝西溢河鎮與花裏交接的展望村白子洞考古發現,吊罐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 800 年以前。
竹溪人自古是有智慧的,他們的智慧從一個火塘、一個吊罐的設置就能體會的到。堂屋設火塘充滿生活氣息,柴火燒的很旺,除了取暖還兼顧燻肉、燒水、烹飪、燒烤。這是最原始的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。
竹溪人自古是有生活情調的。家裏來了客人,圍坐在火塘周邊,喝茶,聊天,燒烤,吊罐裏飄出陣陣肉香,這樣的生活場景一般會持續到深夜。與吊罐有關的渾語俗段我至今還記得一些,比如,人們把“老相好”叫“老火搭勾”,把男人生殖器疲軟、勉行房事叫做“日吊罐判”。
還記得流傳這樣一個渾段子,説的是一羣壯年男子脱了衣服準備過河,遇見一羣少婦在河邊洗衣裳,雙方便開始打情罵俏。少婦開口道:“哪來的先生,哪來的兒郎,這麼大的水過個什麼河壩?沒見哪個殺豬,翻個麼子大腸?(女人罵男人脱衣裳是在翻大腸)。”男人回敬道:“哪來的仙女,哪來的嬌娘,這麼大的水洗個什麼衣裳?不如借你砂罐燉我豬大腸。”
竹溪人自古就是注重生活質量的,在農耕火種的年代,就已經用生鐵鑄罐燒水烹飪,柴火吊罐烹製的食品味道別有一番風味。我們甚至懷疑,當年幾百童男童女遠赴日本島,其中就有竹溪人帶着吊罐,以至於日本現在還流行吊鐵壺煮水。
竹溪人自古是講孝道的,每個火塘邊都有一個草編的圈椅,這個位置一般是家裏的老人專用的,旁邊配上一把大火鉗。這把火鉗是家庭權力的象徵,它掌控着火的大小,掌控着火堆灰裏烤熟的洋芋、紅薯、苞谷坨的分配。
吊罐見證着竹溪人生活的變遷。在這個離不開電器的年代,吊罐是竹溪人對鄉愁的一個記憶。
(作者:廚子彭衞東(號老盆),竹溪縣西關街人。)
1、凡本網註明"來源:竹溪新聞網"、"來源:竹溪論壇"或"來源:今日竹溪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於竹溪縣委機關雜誌社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,並註明來源,違反上述聲明者,竹溪縣委機關雜誌社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竹溪新聞網註明"來源:XXX(非竹溪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佈,可與本網聯繫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電話:0719-2729868 0719-2722699